本文最先发布在公众号:断片舍。
1977年,宁浩出生于山西,和贾樟柯是老乡。
宁浩对八九十年代很有情感,那时候改革开放不久,各种新兴事物不断涌入生活中。
那时候的院子很安静,阳光很大,人很少,岁月静好,时光安稳。
一切就像姜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描绘的那样,大家生活无忧无虑,精神饱满。
在很小的时候,宁浩的娱乐活动是听广播,听评书。那时候只要一放学,他就会听评书,《白眉大侠》、《三国演义》之类的通俗作品,正是那个年纪里男孩子的最爱。
宁浩喜欢阅读,尤爱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余华、苏童、莫言、鲁迅等文学作家的作品是他的最爱,一部《活着》看完一遍后还得再看一遍,甚至小学还没毕业就把《鲁迅全集》看了一遍。
也难怪他后来的电影里叙事那么流畅清晰,在幽默荒诞的外衣下,总是隐藏着市井的烟火气息。
阅读是对自己最大的投资,或许小时候的宁浩还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他知道在阅读中寻找乐趣。
除了阅读,宁浩最喜欢的还是画画,很小就喜欢,至于电影,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他经常研究国外名家的绘画,如米勒,马蒂斯等人的作品。
宁浩虽热爱艺术,荷尔蒙爆满的他也热衷打架。初三的一节课堂上,他和几人打了起来,事态严重,可能会影响他以后的升学。
宁浩的文化课成绩尚可,只有英语差得离谱。
因为英语差,宁浩没有报考高中,而是上了一所名为山西电影学校的专科学校。
山西电影学校最早是山西省电影公司办的一个技校,目的是为了培养电影放映员,培训维修电影放映机的人员。
因为当时没有彩喷技术,电影海报都是靠人工画成的,宁浩因画得好就上了这所学校。
他在学校里,画的第一张海报是刘德华,这是他第一次与刘德华结缘,当时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多年后刘德华会成为他电影之上的贵人。
在电影学校里,学画画,组乐队,写剧本,宁浩度过了非常充实而自由的几年,他曾经说:很幸运没有上高中。
毕业后,宁浩被分配到山西省话剧团,在别人看来这是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宁浩并不怎么喜欢这份工作。他每天的工作是打水拖地,偶尔抄抄板报,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在工作中几乎没有用武之地。
用他的话说,那是个半死不活的团体,管理松散,员工不求上进,只需签个到就行,哪怕不去上班也少有人过问。
这样一个平淡安稳的生活并不是宁浩想要的,要对平庸生的生活做出反抗,就必须有莫大的勇气。
宁浩父母从体制中离开后,投入服装生意。父母想让儿子继承家里的生意,跟着他们好好赚钱,可是宁浩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他的想法对于父母来说有点疯狂而已。
宁浩有一个叫张敬云的朋友,是个音乐老师,开着一家琴行。宁浩跟着这个老师学习音乐,闲了会帮着看店。
有天,他对宁浩说:你应该去读书,因为你想做生意,四十岁的时候也可以做生意,但是做生意这事有多简单呢?一毛钱来的,你一毛一卖就赚了一分钱,一毛二卖就赚两分钱,就这么简单,这个事跟年龄没关系。可是出去读书,也就只有现在能干,四十岁干不了,所以你应该出去走走。
朋友的一席话与宁浩内心的想法不谋而合,宁浩做出了决定:离开这里,去北京。
不知道去北京能做什么,先去了再说,这是宁浩的一个疯狂举动,或许没有这样疯狂的决定,就没有后来的「鬼才」导演。
宁浩从话剧团请了病假,揣着两千多块只身来到北京,因为喜欢画画,他报了中央工艺美院考前班,交完学费几乎身无分文。
像所有北漂的人一样,住着狭窄昏暗的地下室,吃酱豆腐和烧饼。
宁浩的专业课和文化课成绩都很好,唯独英语差,导致他错过了很多艺术学校。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报了北京师范大学,笔试面试都顺利通过,他被录取了。
在艺术系学习导演,文凭是大专。
在学校期间,宁浩并没有好好上课。一是必须解决生存问题,二是不太喜欢老师的讲课。
为了解决生活费用,宁浩做过记者,拍过照片,给明星拍过MV。
靠着拍MV的钱,他买了自己的摄像器材,他也因此赚了不少。
并不是因为拍摄MV才锻炼了他的影像叙事技巧,而是影像叙事技巧成就了他的MV,在讲故事方面,他有天赋。
但是宁浩怎么也没有想到,他日后会成为蜚声国际的大导演当时他的理想是找个画画的工作,在杂志社做美编之类的工作是他最喜欢的,做其他的事情完全是为了谋生,并不是处于爱好。
在课堂上,宁浩带着笔记本写剧本,屏幕上分两页,老师下来就切到课堂笔记上。
就这样,他写完了《香火》的剧本。
剧本写完,在同学间流传,被老师看到,主动找到他,一翻谈话后宁浩决定拍成电影。
老师还主动替他找投资,先找来了4万元的启动资金,投资人原本计划后续仍会投资。但是当时国家出台了一项政策,禁止个人拍摄地下电影,更狠的是对投资人处50倍的罚款,这一政策直接导致投资人弃投。
没办法,宁浩只能自己掏腰包拍摄,摄影、编剧、导演等工作全部由他一人完成,电影成功后收获了众多好评,还获得北京大学生电影最佳导演奖。
从此,宁浩开始正式导演电影,他做过电视剧《中国式离婚》的执行导演,拍过很多短片,参与过很多电影的编剧工作。
但是,此时的宁还仅仅是在小圈子里有了点名气,对于广大投资者以及观众来说,他们并不知道有这么一个才华横溢的导演。
直到2006年,这一年对宁浩来说注定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
是镜子就总会反光的,这一年他遇到了刘德华。
当时刘德华的电影公司推出一个「亚洲新星导」的计划,用以扶持亚洲优秀的新人导演。本来刘德华选中的人是陆川,但是他已经拍出了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于是刘德华将机会给了更加需要扶持的宁浩。
宁浩不负众望,《疯狂的石头》一鸣惊人,「鬼才」导演的称呼是他应得的殊荣。这部小成本制作的电影,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在这部电影中,宁浩充分展示了他的鬼才叙事技巧,该片获得第4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 ,凭借此片,宁浩入围第4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2009年,宁浩拍出了疯狂系列的第二部,《疯狂的赛车》,宁浩凭借这部成本才有一千万的电影,跻身亿元导演俱乐部,成为内地第四位票房过亿的导演,前三位是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
2012年,《黄金大劫案》上映,宁浩靠着自己电影独特的幽默气质,天马星空的想象力,荒诞而又不是真的风格,独自开创这属于自己的类型片。
2013年,他推出犯罪题材电影《无人区》。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西部电影、公路电影,可惜的是上面没给上映的机会。
2014年,《心花路放》上映,这是一部笑料十足的喜剧电影。显而易懂的笑料,正符合年青一代人的口味,电影不炫技,不矫情,不埋汰观众,是一部优秀的喜剧片。
2019年,期待已久的疯狂系列最后一部上映,《疯狂的外星人》是对刘慈欣的科幻短篇《乡村教师》大刀阔斧改编的结果,这是「疯狂三部曲」中评分最低的一部。
宁浩已经不再疯狂,不知是否廉颇老矣,江郎才尽?
要是按照年龄来算的话,四十多岁的宁浩正值创作的强盛时期,在电影的创作中他拥有着更多的资源和自由。
不知接下的电影生涯中,除了扶持新人导演以外,宁浩的电影创作会不会出现如《疯狂的石头》那样惊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