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有些像是导演的自传,片中有太多的丰富的回忆和饱满的私人情感,也因此显得挺真诚的。但导演似乎有话要说又限于自己过往的“说话模式”导致整个电影看起来形式与内容有一种隔阂感。我感受到的隔阂感来自于三个方面:1.年代感落空:按理说,这应该是一个年代戏,影片清晰地给出了时间背景,马拉多纳刚刚加入那不勒斯,全民热衷拍电影,但电影的质感、色调甚至是现实细节都无比现代和当下……
2.叙事的扁平:影片形式其实应该挺丰富的,还有一些球赛直播场景、幻想(遇见小修士、遇见马拉多纳)、电影拍摄和放映、话剧现场……但虽然形式多样,但可能是导演太沉迷于精致的画面,导致这些场景之间几乎没有太多的区隔,这样一来它们就无法承担除了叙事以外的功能。但是影片叙事本身又没有重点,导致整体看上去就给人一种华丽的扁平感,特别像开场的第一个镜头,浮光掠影地进入一个故事,开始一段“人物观光”。
3. 突兀的直抒胸臆:影片的群像场景都刻画得很不错,但一到两个人的对手戏,就有些露怯,很多时候能看到导演自己站出来讲话,毕竟对于这段私人回忆他自己可能的确也有太多的话要说。这种突兀的直抒胸臆在他和导演夜谈一段非常明显,几乎就是一个自问自答,最后在几番对电影对自己对未来空泛的争论之后,他终于大声的喊出:我父母去世的时候他们不让我看!我甚至相信这真的就是这部影片拍摄的初衷,但在实际的呈现过程中,这种创伤却被太多东西模糊了。
4. 功能性角色太多:本来整个家庭段落还挺有趣,但只要导演着重描写,人物就开始变得刻板,二这种刻板往往是通过一些刻意设计的场景形成的,比如爸爸妈妈的互动方式口哨与玩笑,最后一定要全部出现在他们的死亡场景中,但这并不能消解前面花了大篇幅提到的父亲的不忠和母亲的痛苦,男主还因此止不住的颤抖,但仿佛只要他们死的时候还是“真爱状”就可以画上“圆满”的句点。
男爵夫人也是,在他生日那天爸爸向男主讲了破除即成长这件事,告诉他曾经有个老妇人就这样给他们完成了某种成长。果然在影片后半段男爵夫人又承担了一个帮男主成长的老妇人角色。这是一种传承还是怎么样?
最最最可惜的还有他对于小姨的塑造,多么鲜活的一个人物,最后还是变成了一个功能性角色。不过是他心中对于欲望和想象的寄托和印证。小姨说她看到了小修士,男主相信还不够,还必须在最后真的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