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绝美之城》的观众一定会对影片奢华繁复的美学风格和美轮美奂的镜头调度深深着迷,这就是意大利导演保罗·索伦蒂诺最突出稳定的风格,令其一步步跻身为戛纳嫡系成员(先后六次入围竞赛)。索伦蒂诺在今年推出令人期待已久的新作《上帝之手》,却有点出人意料:一部自传式的回忆录,这不仅是他从没尝试过的题材,而且一改之前华丽夸张的美学设计,返璞归真地细诉80年代的美好时光。
谈到这种自传回忆题材,最出名的作品非电影大师费里尼的《阿玛柯德》莫属,这部 1973 年的作品以大师的私人目光,重现了一段梦幻般的童年经历,幽默和情色意味的画面令人如痴如醉,同样在当年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索伦蒂诺有意借此题材向大师致敬,还让大师成为影片的一部分,片中男主角哥哥去参加费里尼电影的试镜以失败告终,男主角在小镇上看到空中吊着的演员以为是费里尼在拍戏,这些向大师抛媚眼的细节足以看出索伦蒂诺的细腻心思。
叙事结构与他此前的作品没太大区别,以男主角为核心人物,透过他的视角带领观众去认识和发掘各色有趣的人物,努力拼凑出一幅五色斑斓的那不勒斯小镇人物群像。这对于一个青春成长题材而言,算是最为常见的手法。导演成功之处在其怀旧氛围做得特别细致,服装配饰、家居摆设、城市街景都灌注了不少对 80 年代的留恋情结。当然,还有球王马拉多纳和他的“上帝之手”!这个关键人物不仅伴随着男主角的成长,还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素材组织和今年柏林电影节上的一部格鲁吉亚电影《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非常相似,同样是小镇刻画和阿根廷足球明星。
不过,也许是过于珍视和沉溺于私人回忆,这些素材的组织太过依赖感情色彩,配角人物的情节显得琐碎不堪,呈现出松散无序的节奏,没能构筑起强烈的戏剧张力。索伦蒂诺以往大部分作品都以奇观式的场面和古怪的人物来引发趣味效果,“怪人”应有尽有(躲在厕所的妹妹、一心想成名的女邻居、为男主角破处的老妇),而“奇观”则基本消失不见(费里尼电影试镜的一幕勉强),只剩下家族成员互动刻画(户外聚餐和乘坐游艇出海),以及凭借那不勒斯人粗俗的生猛劲挽回一些好感。
主人公的情绪往往游离于叙事,他在前半部份像是一个旁观者,直到他和老妇发生关系的一幕才让观众真正进入到他的心境,而在医院得知父母不幸去世后的情绪发泄,以及后面在球场上突如其来哭泣的刻画,才真正让这个人物变得立体化起来。
要是冲着马拉多纳慕名而来的观众,最后或多或少会有点失望。主人公父母意外离世无疑是他人生中最重大的转折,但这是如何促使他毅然走上电影创作的道路?我没在电影中找到明确的答案。我也没看到主人公平常有多喜爱电影,或者说成为导演对他有多吸引,反而足球才是他真正的兴趣爱好。类似“我要告别现实,要去讲述自己的故事”这种粗浅笨拙的台词一笔带过最重要的心理转变,严重缺乏说服力,也间接暴露出索伦蒂诺在剧本编写方面的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