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谜阿加莎.克里斯蒂。包括文字和影像。

阿婆用自己的智慧编织了无数的迷思,给侦探推理爱好者们准备下一席饕餮盛宴,也给影视业留下了无尽的金矿。

这部《阳光下的罪恶》改编于阿婆的同名原著。按照同人、爱好者、编剧导演们和阿婆自己等等不同人群对作品的排名,《阳光下的罪恶》的原著似乎并不靠前,但这部电影却是一部实打实的精品。

开头田野上的凶杀案那一段有些莫名其妙,也不特别引人注意。似乎只是为了与后面揭晓谜底时呼应。从结构和手法上看,应该是英伦电影的特质之一,属于慢热型的,喜欢的,喜欢得不得了,不喜欢的,会感到很无聊。

经过前面的小插曲,电影正式开了头,大侦探波洛受人之托,要解开一个宝石被调包的案子。几个片段交待后,所有的故事集中到一个孤立的小岛上。这似乎是阿婆最喜欢的套路,封闭的空间,有限的人物,每个人的身后似乎都有秘密,不把故事看到底,你别想知道答案。

午炮的交代是一处重要的伏笔,这是全篇的时间标准,因其无法改动,成为逻辑推理的唯一时间坐标。(在阿婆的作品中,钟表作为计时器似乎非常不可靠,因为机械故障或者人为的操作,钟表经常成为半吊子推理者的绊脚石,掩盖事情真相的烟雾弹。)

随着人物集中到岛上,故事开始了。

不能不提的是,影片的画面真美。湛蓝的海水,晴朗的天空,绿树蓊郁的小岛,点缀在其间的建筑,仪态万方的绅士淑女,都是那么养眼。不得不佩服英国,这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世界的领跑者,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在文化、社会风尚等方面积淀甚厚,这种优雅的格调,别人学也学不来的。英国谚语说,历经三代才能出一个贵族。人物在金钱之外的那一分派头,那种谈吐举止和举手投足,都有十足的味道。

演员的选型我也很喜欢,波洛的睿智,老板娘的真诚和念旧,女演员的奢华和轻佻,作家的做作,剧场老板夫妇的市侩,年轻夫妇的龃龉,小女孩的叛逆,都是那么得到位,似乎剧中的角色就是为这些人度身定做的。这体现了演员的功力,导演对剧本精髓的参透和小说与电影创作团队气场的一种契合。

刚才说到,英国片子很多都是慢热型,但剧情的进展会牢牢抓住观众的心。这让我想起马三立的相声,絮絮叨叨,婆婆妈妈,但回头一品咂,感觉太好了。这样的作品是一种含蓄内敛的风格,只有细细体味,才能尝出其中的妙。(这其实对观众也是一种考验,没有一定欣赏水平,还真难以消受。在听交响音乐会时,什么时间鼓掌都有讲究,外行看了,干着急。)

回到剧情中来。岛上的生活本来是一段美妙的假期,但平静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凶案发生了,女演员被杀了。摆在波洛面前的,是一道难题,从时间上看,几乎每个人都有不在现场的证据,而且还都有其他人的证明。而每个人都能提出自己认定的嫌疑人,这对侦探来说,无疑是一种干扰,对观众来说,也起到搅浑水的作用,让你把悬念留到最后。

具体的推理分析过程不说了,就像吃螃蟹,王熙凤说过,自己剥的才有趣儿。

影片的结尾也很经典,阿婆的一贯风格。所有当事人聚集到一起,波洛通过分析把谜底揭开。这其中只有推理和分析,并没有新的证据添加,这让情节的档次一下子提升了。能够摆下一道难题,把你彻底弄晕,又能不额外找证据,让案情自圆其说,阿婆高。保持了原作的风貌,利用了阿婆的智慧,又用电影语言让片子如此妥贴,导演也高。

典型的精致英伦味道,喜欢。[原创]

欢迎访问博客,内容更多http://yiguangsr.blog.163.com/


阳光下的罪恶Evil Under the Sun(1982)

又名:艳阳下的谋杀案 / 午日奇尸

上映日期:1982-02-12片长:117分钟

主演:彼得·乌斯蒂诺夫 / 玛吉·史密斯 / 科林·布莱克利 / 黛安娜·里格 / 丹尼斯·奎利 / 埃米莉·霍恩 / 罗迪·麦克道尔 / 詹姆斯·梅森 / 尼古拉斯·克莱 / 简·伯金 / 

导演:盖伊·汉弥尔顿 / 编剧:安东尼·沙弗尼 Anthony Shaffer/阿加莎·克里斯蒂 Agatha Christie/Barry Sandler

阳光下的罪恶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