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意在看完两部电影之后放在一起写影评,一个讲生,一个谈死,相互呼应,应该有很多话聊。唯一遗憾的是看生门迟到了半个小时…也可能是导致我对电影失望大于期望的原因吧。
两部都是纪录片,很少看纪录片,但是看完之后才发现,原来纪录片才是最震撼人心的电影形式。源于电影的真实性,值得揭露和反思东西很多。个人感觉生门中,有几个事件的发生迫于拍摄的压力,比如说产检胎儿有问题,但是已经怀孕七个月想引产的一家人,在医生拒绝引产后,老公和公公在是否抢救早产孩子的问题上,感觉他们是不情愿的,但是因为在拍摄,而且医生很急迫,讲了很多道德制高点的话,才掏钱抢救。还有记录主治医生跟病人沟通,治疗检查以及最后跟病人合照时,总感觉(也许是我的错觉)医生在自夸多厉害多重要(不可否认医生确实很伟大),可以通过其他形式表现医生的重要性,但电影里有点刻意。导演在拍摄过程中还有引导式的问话或回答,总体感受就是导演的把他的某种价值观倾向导入了电影的拍摄中,并不是完全的中立的。也是我对这部电影不够喜欢的地方。片中胎位不正危及生命的毅然决然要保住孩子的母亲,家中贫困面临早产的面黄肌瘦的母亲,还有胎儿不健康怀胎七月要引产的无时无刻不再落泪的母亲,哪一个不是拼了命的想保护孩子呢,母亲的伟大无以言表。生之门,是母亲撑起了每一个人探索世界的通道,是最安逸的怀抱。
特别想说的是失控的生命,看完有一个多月了,但是依然能记得影片最后的那扇铁门,还有画外音对几个老人情况的描述,一个全身瘫痪,一个不久之后就去世了,而她得精神病的女儿并不知情。在片头的时候,她们的身体都还不错,能吵能闹,身体不说特别健康,但是精气神都还在,但在片尾送到全封闭的精神病区后,身体状况急转直下,是儿女不够关心,厌恶母亲一次次无理取闹才送她到全封闭病区吗?还是医生护士强拆散了相依为命数十年但得精神病的女儿和母亲,就为了送女儿去治疗?还有一些病入膏肓非常痛苦却依然被维持生命的病患,每一下呼吸都是煎熬。原来真的有两难的问题,临终关怀,到底怎么样对临终的老人才是最好的?这部纪录片并没有刻意引导我们判断对与错,而是抛出了这样一个命题,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子女的感恩情义和耐心,每个人对自己生命掌控的权利?有太多的我们需要做需要反思的事,需要社会推动体制的变革。有人说某国家医护人员罢工,反而死亡率降低了,这种做法很极端,有生的愿望和可能我们当然要尽力抢救,哪怕过程有些痛苦,但是对于没有希望的患者,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把死亡的权利还给他们?怎样关怀老年人这个群体,有时候人性比理性,人情比法律更能善待生命。
从出生到死亡,从婴儿到老人,从懵懂又回到懵懂,婴儿和老人其实是一样,对母亲依赖是婴儿的全部,对子女依赖是老人的全部,唯一的精神支柱。从房间里走出去,最终又回到房间里。愿每个人都能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