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个月朗风清的夜晚,皎洁的月光朦胧地刚刚好,更阑人静,东墙月上移花影...她,身穿着睡裙,披散着长发,柔和的月色把她衬托地更为小巧精致,令人怜惜。

他也来了,他们随即漫步,泛舟,凝望。他不曾说过一句话,只有深情凝望,而她的眼神里,情欲犹如山洪暴发般喷涌而出...贵族的家教,道德的禁忌,恩,可我现在只想与你巫山云雨共此时,即使我们认识才不到一天。

她和他紧紧相拥,缠绵交错,在她的卧室她的床上,两只手死死地交织在一起,饱满的欲望吞噬了她的双眼,在那一刻时间早已停止。可是从空间上出发,她的资本家丈夫睡在楼上,可爱的女儿睡在楼下,隔壁还有个性感的旧情人...

次日清晨,在众目睽睽之下,她抛弃了家庭和名誉,他们离去,她也开始怀疑,但她并不后悔。此刻他们即将何去何从,她不知道,他们之间算是什么关系,她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让娜莫罗是法国电影史上璀璨明珠,不老神话,水瓶女神。她是路易马勒的恋人,特吕弗的情人,杜拉斯的闺蜜...马勒电影里的莫罗,孤独而典雅,在一秒钟之内即能抓住主角的内心世界。马勒早期凌厉强烈的写实风格,镜头既能直接放大莫罗的脸部特写,在那一瞬间无法适应,却令人无比动容(《通往绞刑架的电梯》);也能捕捉莫罗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话剧演员出身的她对于电影主基调的表演感染力十足,却又能恰如其分(《恋人们》)。可以说马勒最早成就了莫罗的事业。

再回到路易马勒身上来,作为法国新浪潮的开山人物,“电影诗人”在不算长寿的生命长河里为电影奉献了一生的精力。我最早看马勒的片子倒是CC出的2D9装的马勒纪录片集,其中1962年的《环法万岁》可能是我看过的最有趣的体育纪录片,比自行车比赛本身好看太多了;1974年的《协和广场》导演和助手们拿着手提摄影机直接与路人即兴交流,互相沟通,什么乱七八糟的都扯点。

这张CC《恋人们》D9倒是有一套尤其珍贵采访花絮,1963年30岁的马勒,1994年晚年的马勒。年轻的马勒,热情真挚,思想活跃,对外界对他褒奖不一的评价都无所谓,他只愿意做自己的,他还有一点小害羞,宁可说自己是年轻的老年人;而晚年的马勒,是一种冷静的姿态在审视自己对生命的回顾与洗礼,;老人回忆起与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的友谊,不禁笑了,这段看得我很感动。 无论是手册派的作者电影,还是左岸派的作家电影,其实没有任何必要分出文化修养上的谁高谁低,在塞纳河畔搞文学戏剧出身的雷乃,亨利高尔比就一定比特吕弗,戈达尔两个写评论出身的激进分子强吗?也许大家会心地一笑,不都是新浪潮的大艺术家革新家们,有毛好比的啊? 我们这些都是外人中的外人,学习与感悟才是最真的。焦雄屏她也不是曾说过 “做法国这部分断代史的研究,也给了我一个对照比较的机会。作为一个仍在线上的创作人,至少我知道我永远可以在法国这个段落中找到电影人应有的感情,可以永远步着他们的典范走这条艰困的路。也许,我希望,这本书也可以提供给年轻人我曾得到的热情和激励。”


最后随便说点音乐,一直以为马勒喜欢爵士乐,毕竟《通往绞刑架的电梯》里的Miles Davis的小号实在是过于迷人。不过在《恋人们》里,勃拉姆斯的乐曲贯穿其中。我想了很久,众所周知,勃拉姆斯一生挚爱一个女人,那就是他的师母克拉拉。克拉拉知道吗,她当然知道!但勃拉姆斯从未捅破这层薄薄的窗户纸,用最传统的方式理智地压抑隔绝,把这份感情与思念融汇于自己的作品里,他的乐曲古典主义色彩浓郁,庄重严谨又不失大气。他曾说过:“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为了克拉拉,他终身未娶,即使他日有了心头所爱,也把祝福送予他人... 这恰恰与电影里为了那情欲无处藏身而私奔的男女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李渔有云: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妓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
男人也许就是这样子,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好的。

这到底是社会的开化还是悲哀呢... 我也不知道...

情人们Les amants(1958)

又名:移情记 / 恋人们 / 孽恋 / The Lovers

上映日期:1958-09-06(威尼斯电影节) / 1958-11-05(法国)片长:90分钟

主演:让娜·莫罗 / 阿兰·居尼 / 让-马克·伯里 / 朱迪思·马格里 / 约瑟·路易斯·德·维拉龙卡 / 

导演:路易·马勒 / 编剧:Louise de Vilmor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