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老婆一起看了徐峥的《逆行人生》。整个故事拍的还不错,除了结尾的升华有些突兀。整个影片还不错,主要讲了一个中年人的逆行人生。“逆行”是一个双关,既表达了主人公徐峥面对失业的奋起,同时也含蓄的表达了外卖员不得不“逆行”送餐的事实。人到中年确实是一种不同的状态,这点我感同身受,相信只有经历过的才有体会。你面临着多方的期待,自己不甘心平庸,想在事业上更进一步。家庭中,孩子对你有期待,希望能陪她玩耍,另一半对你有期待,需要你陪伴,老人对你有期待,希望晚年能有所依。如果再加上金钱的压力,那确实很容易把人压垮。这一点徐峥演的很好,有很多次忽然间的流泪,让我觉得是自然流露,真实不做作。人到中年后,体力和精力都会下降,其实无法面面俱到,满足大家的期待。已经不能像年轻人一样,自由散漫,无拘无束。也没有年轻人一般的精力和干劲,虽然还想奋斗一把,但是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实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他们不是超人,面对着各种压力,也无法轻松化解,只能勉力前行。这也是为什么徐峥在面对一系列打击后,在家里忽然失控,对所有人大发雷霆。演的不错。
我现在理解了为什么这个电影网上评价并不高,而且很多人不喜欢。因为这个片子的受众并不广。徐峥是一个白领精英,整个故事其实也是讲一个中产的自我救赎,跌入低谷然后爬起来,生活越来越好。虽然里面有很多底层送外卖的,但是都是不重要的配角。所以注定了很多外卖员等底层并不会欣赏这个电影,这不是讲他们的故事,他们也不能理解这样的白领生活。而广大中产阶级呢,面对生活中裁员失业的压力,有多少已经开始送外卖的白领,或者将来失业后会打算从事外卖的?这样的生活他们虽然能理解和同情,但是很难认同。因为强如徐峥做到了单王,也还是面临着最终卖房子的事实。
凡是现实题材的电影,因为发生的都是大家身边的事情,所以在看电影时,故事本身的好坏会让位于大家的情绪价值,人们会本能的带入身边真实的生活。为什么《我不是药神》评价和票房很好,因为“看病难,看病贵”是所有人的痛点,这个是跨域阶层的。所以能引起最大化的共鸣。但是《逆行人生》到底能引起多少共鸣呢?底层不会认同徐峥这样的白领,认为最终徐峥会有更好的出路,而他们只能一辈子送外卖。中产也不会认同,除了内心对失业的恐慌外,他们会想过一种在外卖行业不停卷,然后卷到单王的生活吗?徐峥的力量来自金钱的巨大压力,可是不是每一个失业的中产都这么不幸。虽然生活需要钱,但是有多少会因此而愿意去当卷王的?如果愿意,那为什么不在当初的公司里当白领卷王呢?所以这也注定了大多数中产不会对这个电影有很好的情绪反馈。当这个电影实际的受众很少时,即使是讲了一部还不错的故事,但也无法带来很好的票房。现实题材的电影最大的作用其实是提供情绪价值,让大家有一个对现实的宣泄口,这就要求大家能对这个题材产生最大的共鸣。它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了披荆斩棘,用不好了往往会伤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