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部从筹划开拍,到走入影院,一直带着争议与希望的影片会成为另一部经典。不论是要探秘素女般的铅字如何变装成幻彩波动的声光,还是好奇彼得.杰克逊如何用他的魔手泼洒出一副隐藏罪孽的画作,毫无疑问,它都可能赢得各类影迷的关注。

我喜欢这部电影,在未读原著的情况下,单纯地喜欢电影本身。但对我个人而言,还有另一种情结,那个叫西尔莎.罗南的爱尔兰女孩是全剧最大的亮点,至少看完影片后,这种感觉在我心里异常强烈。小姑娘真耐看,笑起来美得清新,并驾于之前对彼得.杰克逊的期待,也遮住了整部剧太过“现实”的表现手法所带来的受伤感。

我说的“现实”非反语,不是彼得熟练操控的唯美画面,也不是苏茜娓娓道来的惊悚事件,是恶人总被一切超能力偏爱的无助,是看着钟表等待黑夜来临的恐惧,那不是肥皂泡里的空气。而这些已完全在彼得幻化后的构想中,被故意削弱掉的污秽、黑暗,在电影纷乱缓慢的节奏中,竟然都有预谋地悄悄复苏,变得更加强大凶悍了。

借此片对彼得失望,于彼得不太公平,当然这又是我的浅见。我想,如果只求观影时斩妖除魔的快慰感,像看有关连环杀手纪录片一样,我也会留下故事开场及结局,然后把中间华丽耀眼的皮囊塞进“保险箱”丢到垃圾坑里, 掐头去尾,为的就是扔了五脏六腑,看它早点over。那么,如此干净利落的影片,它一定会失去一种不能言表的意境。可能,也会彻底失去彼得大帝这个商标了。

讲阴森恐怖的故事,用死者的口吻,这样的方式,使我联想到的还有一本小说《我的名字叫红》,及美剧《绝望的主妇》。轻松调皮地叙述毛骨悚然的事件,有时更能达到铭肌镂骨的效果。

当然在未被泛滥仿用的犯罪类型片里,《可爱的骨头》选择这样的亮相方式,很适合整体影片的风貌。随后,一切童稚的视角,梦幻化的处理,无拘无束地拼接画面,则直接地衔接上了14岁生命终结的主题,这就完成了影片前后的统一。也透露给观者一个讯息,确切地是给起过坏心或正在起歹心的恶人一个忠告,用孩子的视角看待生命吧,那么残忍的手也会有所思考的。

显然,这个华丽的“皮囊”看似无用,它都有反光镜的作用,是反射过早入土的、可爱的骨头的反光镜。
是这样的形式,计算出了美丽与丑陋的距离,含冤与昭雪的不同。苏茜看到了罪恶,无力阻止;就像她看着家人继续生活,却无法参与一样。对于还在天堂口徘徊的、被剥夺生命的孩子们来说,就连用来回忆的人生片段也少得如此可怜。是不是,难过得令人窒息?罪犯不会轻易落网,家人不会忘记伤痛,绕在旁观者周围的阴霾会很快散去,没人愿意触碰不吉利的过往,这就是真实的生活,最令人气愤与恐惧的现实。有生命的人看不到,但它存在于苏茜那遥望的眼神里,还存在于随她灵魂游离翻转的背景幽境里。

童话故事也好,令人发指的罪孽也罢,就到这里,没有赤裸的血腥,也没有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正义,苏茜留恋的美丽世界也只到这里。

结局,妹妹林赛用姐妹间的灵犀找到了指证哈维的证据,那一段还是延续了“无能为力,敬请期待”的叙事技法。紧张源自某种可能预见的绝望,彼得想要还原生活的真实面貌,又不致使观众瘫软,所以一切都控制在了节奏上。但他用了很多次,恰到好处的停滞、扭转,这也是看完电影以后,闭眼再次回味的温暖感觉。

最后杀人犯哈维在那条从天而降(从树上)的冰凌的帮助下,坠入深谷,对所有人来说,冥界的邀请函来的晚了,但还能倍感欣慰。这是祭奠苏茜的童话结局,至始至终都用了超越现实的想象空间来构筑杀人与被杀的悲剧。
其实现实中,还有多少嗜血的恶魔夜巡在人间,而人与人的法律对此无能为力呢?

可爱的骨头The Lovely Bones(2009)

又名:尸中罪(港) / 苏西的世界(台) / 死不瞑目

上映日期:2009-12-26(新西兰)片长:135分钟

主演:西尔莎·罗南 / 马克·沃尔伯格 / 蕾切尔·薇兹 / 苏珊·萨兰登 / 斯坦利·图齐 / 迈克尔·因佩里奥利 / 杰克·阿贝尔 / 

导演:彼得·杰克逊 / 编剧:弗兰·威尔士 Fran Walsh/Philippa Boyens/彼得·杰克逊 Peter Jackson/艾丽斯·西伯德 Alice Sebold

可爱的骨头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