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北京城经历三个主人:崇祯,李自成,多尔衮。在这里年,他们三个人在历史舞台的聚光灯下先后出现,历史都给了他们选择的机会...

公元一六四四,是中国历史上跌宕起伏的一年。崇祯、李自成、多尔衮、吴三桂,这些我们熟悉的人物均在历史舞台上轮番登场。北京城也在这一年经历了三个主人:崇祯、李自成和多尔衮。同时也代表了三个政权的更迭:明帝国、大顺和大清。在一年,中国历史也被彻底改写。不得不让人唏嘘不已。每个人的选择均可以改变中国历史的走向。

崇祯

崇祯是明朝的亡国之君,虽然崇祯说过非常有名的一句话: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曾引起了后世诸多学者的同情,但也有很多历史学者考证,崇祯未能挽狂澜于既倒,其性格方面的缺陷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崇祯对待臣子刻薄寡恩,功是自己的,过都是别人的,生性多疑,崇祯在位十七年,光内阁首辅就换了19任。因而君臣关系及其差,臣子怕背锅,就不愿意为皇帝、为国家考虑。李自成子长安起兵,进攻北京。摆在崇祯面前至少有三个选择:

1. 直接去陪都南京,利用富庶的江南之地,继续延续南明政权

2.入川蜀进成都避难

3.在北京坚守,等待秦王

第1、2个选择均是比较的选择,尤其是去南京,可以将北方的这一堆烂摊子暂时丢掉,可以集中江南之财力以图后进,就历史来说,一旦农民起义成功之后,内部很难不发生瓦解,后世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内发生了严重的火并,曾国藩的湘军才有了拿下南京的机会。另外,将北方丢给李自成之后,抵抗清军入关的任务就丢给了李自成,对崇祯收付旧地更加有利。所以崇祯跑去南京韬光宴会无疑是上选。中选是去入川蜀进成都,这也是有先例的,安史离乱爆发之后,唐太宗携众臣入川,川蜀易守难攻,也是可以暂且偏安,徐图再进的,再加上成都天府之国,也是不错的选择,这是中选。但是,这两个选择都需要背负一个罪名,就是宗庙被毁,落入他人手中。第3个选择,与北京城共存亡,等待勤王,这个选择就不用宗庙被毁的罪名,但是崇祯清楚北京城根本无险可守,也无兵可用,唯一可用之兵是驻守山海关的关宁铁骑,但这也是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一旦调走关宁铁骑,清军很可能会入关。就崇祯内心来说,崇祯肯定是偏向第1、2条选择的,但是崇祯却不想背负宗庙被毁的罪名。于是,崇祯便跟当时内阁首付魏藻德商量,想让魏藻德提出南迁的想法,随后崇祯同意。这就把锅甩给魏藻德了,但是魏藻德也不傻,没想到第二天魏藻德却临时变卦,始终只字不提南迁的办法,朝臣只提维护宗庙社稷,崇祯也始终未能走出北京城,沉默良久之后,有朝臣提议将太子去南京,崇祯坚守北京,一旦北京不保,太子在南京即位,被崇祯拒绝,崇祯第二次失去了延续明朝政权的机会。随之而来的是李自成三月十八日围困京师,在围困京师期间李自成也层提出议和条件:封李自成为西北王。本来这是崇祯最后一次选择的机会,但是崇祯还是不愿意背负后世骂名,朝臣也没有人愿意背负骂名,提议崇祯刚一波。崇祯拒绝李自成的求和之后,李自成于第二天攻入北京城,崇祯亲手杀死皇后以及女儿,最终在煤山上吊自杀。

李自成

待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历史将机会交给了一位农民起义军领袖手中,就像当年朱元璋拿下南京城一样,此时李自成也有了统一全国的机会。对于这种绝佳的机会,李自成也未能抓住,一方面是李自成面对轻而易举得到的北京城,毫无准备。另一方面,对于在山海关的吴三桂,也未能抓住。面对北京城,李自成及其农民军只是搜刮钱财,根本没有经营北京城,将其作为帝国首都来看待。对于山海关的吴三桂,没有优待在北京的家人与宠妾,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再次将已经交给大顺政权的山海关夺了回去。还写信给北京的父亲,断绝父子关系,随后李自成率军夺取山海关时,被清军与吴三桂夹击,最终大败,逃回了长安,临走之前还放火烧了北京城,从此李自成也失去了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

吴三桂

吴三桂在带兵会北京勤王路上,得到了北京城破,崇祯死的消息。此时,勤王也就毫无意义。于是,吴三桂退回了山海关,此时历史的选择也摆在了吴三桂面前:

1.继续拥护明朝,可拥护一位明朝皇室,继续作战,收复明王朝故土。

2.归顺新入住的大顺政权

3.投降清军

吴三桂考虑到自己作为汉人,投降清军终究不愿意,在抗击清军,多尔衮也层多次招降,洪承畴也曾来劝降,都被吴三桂拒绝。加之自己家人都在北京城,一旦选择带兵抗击大顺政权,家人势必受到牵连。于是,而大顺政权也是汉人政权,于是,吴三桂最早的决定是归顺大顺政权,献出了山海关,启程去北京城接受封赏。但是,在去北京城的路上,接到北极内父亲被大顺军逼供,爱妾陈圆圆还被掳走了。于是,吴三桂临时改变了选择,带兵折回,重新夺取了山海关,写信与父亲断绝关系。于是,李自成带兵与吴三桂开战,开战不久,吴三桂就发现兵力不够,于是向清军求援,在多尔衮的步步紧逼之下,吴三桂为了自保,只得向清军投降,多尔衮才派兵,夹击之下,大顺军大败,关宁铁骑也损失殆尽,不得不完全依附于清军,忠于清军,而吴三桂的最终选择,也完全背离于吴三桂的初心。

多尔衮

如果说崇祯、李自成和吴三桂都没有抓住历史的机遇与选择的话,那么多尔衮则是1644年这种大变局的最大赢家。多尔衮是最终的胜利者,拿下了北京城,招降了吴三桂,而后续南下时,也是吴三桂带兵当先锋的。多尔衮听到北京城破,崇祯死的消息,第一个选择就是要不要趁势起兵夺取山海关,可以想象,如果此时多尔衮进攻山海关,吴三桂必然和李自成拧成一股绳,一起对抗多尔衮。多尔衮选择了静观其变,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就像当年曹操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之后,并没有选择立刻远征乌桓,而是静观其变,半年之后,袁氏三兄弟内斗,曹操轻易评定乌桓,也有了那首著名的《观沧海》。历史在1644年再次重演,没过多久,吴三桂和李自成决战,吴三桂以割地为交换条件请求多尔衮出兵,多尔衮没有立刻答应,要求吴三桂投降才出兵,一步一步将吴三桂逼入了绝境,待吴三桂与李自成拼到轻弩之末才出手,吴三桂不得已投降清军,可谓杀人诛心。

每个人一生总会遇到那么一两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或早或晚。

The End~



公元一六四四(2011)

又名:公元1644

主演:王宁 / 王硕 / 伊静 / 赵冉 / 

导演:余乐 / 余立军 / 编剧:金霞 Xia Jin/王岙 Ao Wang

公元一六四四相关影评

deb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