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说,我本人和故事的主人公在心理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当然,上升不到那么严重的地步——我想,我的妈妈大概会同意的。这个片子的英语名与其内容看起来似乎牛唇不对马嘴,但如果看片仔细一些,就会知道,男主人公得了一种精神疾病,名叫“bipolar”,指的是一个人同时具有两极化的性格,一会温文尔雅,雅致和蔼,一会狂乱暴躁,亢奋激动。发音上大概相似于“bear polar”,也就是北极熊吧。这就是我的状态。我记得年幼时,其实也不算太幼了,十一二岁总有了,因为一个什么事,自己总也办不好,跟剪子有关系的,于是怒把剪子抛向地面。那时家里还是水泥地,一时间火星四溅,地面砸出一个陨石坑,剪子尖儿也折出一个角。这件事给我印象深刻。每每忆及此事,我都深感情绪控制能力太差。此后也不断发生出于焦虑和愤怒的鲁莽行为。我不觉得这是精神疾病。人的生活在总有波澜,被焦急、愤怒、忧伤、愧疚所威胁时吗,大多会表现出应激反应。没有反应的,反倒是不正常。马克·鲁弗洛饰演的疯癫父亲角色,也很大程度上是个更严重的应激反应者而已。他因为疯癫而两次被学校开除,而被炒鱿鱼,而被妻女抛弃,进精神病院,这些都没摧垮他的生活信心。虽然不能说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苦恼,但显然这种苦恼没有周围人来得浓烈。一次又一次地与亲戚吵翻,被邻居侧目,他还能保持善良、恢复自持的能力。他不后悔自己的放荡不羁,也不在乎世俗对他的怪异眼光,买车啊、给孩子上学拉赞助啊之类的,还很有些精明。看到他熬了个通宵给闺女赶制出那件小裙子的时候,我想起了自己抛到地上的那把剪子。

幸福生活的基础中,物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马克的前妻也不必远赴纽约求学务工而无法陪伴在女儿们身边。心理健康,不发神经似乎也是个重要的因素,很难想象一个穿着内裤身披外套,跟孩子们在楼下边抽烟边玩的大男人该怎么营造幸福的环境,尽管他考上了哈佛,但因为个性被踢了出来。不过,真性情在任何时候都让人感动,让人惊奇。芸芸众生的难处多如牛毛,再把自己的个性阉割磨平,那还剩下什么能证明自己在这世上的位置呢?

说到底,这还是一部家庭片。没有了家庭的温馨憧憬,马克就不会在那条艰难的路上走得那么稳。贵在真实,家人也不是无条件地支持他:爹妈不相信他能去带孩子,也不愿意给孙女花钱;妻子始终不愿意复婚,就是担心病情反复;两个闺女(小闺女明显有他在个性上的遗传,动辄厉声尖叫)对他的冷嘲热讽对于父女情深。他不是完人,但是个好人。他的家人也是好人。物质上、精神上,对他不满意,但都无法抛弃他。在她们遇到难处时,想到的可以依赖的人,仍然是他。看到末尾,大闺女的同学问她:你爸怎么总来看咱们打球,大闺女已经不再以老爹的疯癫为耻,回答:反正他整天也没什么事做。充满慈和的父亲看着女儿们走向远方,闺女小小年纪,双双泪奔。这就是幸福生活的真意。它依赖于收入、依赖于上个好学校、依赖于大家看起来都相敬如宾,但都不如“真挚”“善良”这两个灵魂。有了灵魂,bipolar就是北极熊,白白胖胖的,人见人爱。

不煽情,不矫饰,不虚夸,一个家就是这样。

主演们都很好,引入的配歌很棒,尤其是那首“我们来了我们来了,我们是海盗,我们来了”,诙谐莞尔,让人不禁浮想起那个妈妈嘴里的“那时,人人都神经兮兮”的年代。

永远的北极熊Infinitely Polar Bear(2014)

又名:亲亲躁爸爸(港)

上映日期:2014-01-18(圣丹斯电影节) / 2015-06-19(美国)片长:90分钟

主演:佐伊·索尔达娜 / 马克·鲁弗洛 / 凯尔·杜拉 / 华莱士·沃洛达斯基 / 玛丽·奥罗克 / 布瑞安·西尔多 / 伊莫金·沃洛达斯基 / 阿什莉·奥夫德海德 / 威廉·泽法尔茨 / 乔治亚·莱曼 / 贝丝·迪克森 / 亚当·W·梅耶森 / 利亚姆·麦克尼尔 / 克里斯多夫·阿兰 / 

导演:玛雅·福布斯 / 编剧:Maya Forb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