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片正式开始前,循环播放了三四遍影展宣传片,最后四个大字“解构日常”出来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了一下,纪录片对日常已经从客观呈现走到了主观解构了么?

正式开始不到半个小时,身后均匀而深厚的呼吸声告诉我,解构是不可能解构的,我们的日常就是充斥着平庸、琐碎、磨人却又不得不面对的小事。

你让一个人去看这些如同对着镜子播放他自己的一天,太无聊了,即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高潮迭起的故事可言。

阿巴斯修个汽车可以修四五分钟,还会反复呈现,如何拆卸零件、如何换油、如何启动,小孩子阿夫沙辛扫屋顶的尘土、去街上买茶叶和糖、下雪天扫雪、给树浇水,每一个场景放到商业电影中都显得过分冗长和无聊。

如果没有导演背后的策划,整部片子让人昏昏入睡,然而冷静一想却又凉透脊背。

宣传片问:你的日常生活离荧幕有多远?

阿米尼告诉你:我不拍伟人、英雄,我就拍身边的普通人。

所以在看的时候,我的日常跟荧幕的距离几乎是零。阿巴斯的日常抽象化一点可以与很多人的日常高度重合,导演残忍的地方在于把这种日常延长到生命尽头。

影片开始阿夫沙辛和弟弟本杰明躺在地上聊天,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阿夫沙辛说想成为工程师;镜头切换到阿巴斯的身上,当他口述自己从小到三十岁的生命历程时,我看到了阿夫沙辛未来的影子:极有可能不是工程师,而是汽车修理工的助手。在这里,小孩子跟成人的生活形成互文和无缝对接,这真的是让人绝望,如果再设置一个老人的角色,那人的一生就在这部影片中形成了一个无聊的闭环。

影片中最打动人的一段似乎就是阿巴斯对自己30年人生的回顾:我一直在努力,从小就在为生活挣扎,到长大、结婚生子、父母离世他还在为生活挣扎,活着的艰辛丝毫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小,反而呈几何倍数增长,更恐怖的是,时间慢慢扼杀了你对生命的想象,你的未来不再是可以期待的,成长于你而言似乎已经停止了,你的人生在这个节点上一眼就可以望到尽头,望到死亡。

既然生活如此痛苦,日常如此无聊,人为什么要活着?

我也曾试图寻找生活的意义,因为有太多的时刻让你觉得自己就是上帝所操控的棋盘上的一颗棋子,你辛辛苦苦付出的、挣扎的、渴求的全都是维持本能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还在被目前的社会一直放大,你活得越来越艰辛,精神层面的需求逐渐成了一个伪命题,因为棋子本身是没有思维的,它存在的意义就是让上帝玩得开心。

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要用自己的一生的痛苦去成全一个毫无意义的游戏?荒谬的是,人是可以通过自杀结束生命的,也就是说,上帝同时赋予了你随时暂停退出游戏的权利,但是人类大多时候又是何其的懦弱胆小贪念生命中哪怕微不足道的暖意,还会自己去寻找释放痛苦的渠道。

所以在阿巴斯特别痛苦的时候会唱歌,虽然他没怎么读过书没什么文化,但是出于一种自觉的追求,他会用歌声来安抚自己陷入泥沼的肉体和灵魂。艺术这种东西并不是非要在殿堂里框起来、在昂贵的琴键上弹出来,没有,真的没有那么遥远、那么高贵,在你觉得痛苦时,你轻轻哼出的一个音符,就是能够救赎生命的艺术。

生活本身也在自救,它也有无数个快乐的瞬间:跟朋友聚在一起抽烟、回到家陪孩子玩游戏、车子修好后分享枣子吃、对着镜子说自己长得真俊的那一刻,虽然短暂但是也有,就是这几秒钟几分钟的快乐无形化解了日常的沉重。

也许你的人生直到生命结束,都是这些无比琐碎无比痛苦的无聊日常的拼接,但是活着,你总会在某个瞬间觉得:真好啊,活着!

虽然导演主要是想通过普通人的日常来表达恐怖袭击、人肉炸弹给阿富汗地区带来的深远影响,但是因为是纪录片,它呈现的就是普通人的生活,引起的原因或许千千万万,但是痛苦却是共通的,因为,生命的共性远远超过你的想象,当你把这种共性表达出来的时候,你的东西同时也就拥有了超越性。



喀布尔,风中之城Kabul, City in the Wind(2018)

上映日期:2018-11-14(荷兰)片长:88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阿巴扎尔·阿米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