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孤岛上凌冽的风吹过顽石上的枯苔,神父不会知道,他为了赎罪而做的善行,只会加重人心中的恶。

在电影的最初,看到一个躺在雪地里的人,我的内心是没有什么感觉的,十分平静。

随着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原来这个躺着的人,曾经杀死过自己的一个兄弟。此时再看到小岛上清薄的积雪,澄澈的海水,却是觉得浑身凉透,而凶手余生的重要工作,一个是烧修道院的锅炉,温暖自己;另一个就是作为神父,温暖他人,或从他人那里得到温暖。但很显然,温暖的火焰暖得了身体,却暖不了冰凉的内心;感激的话语,暖得了耳朵,却暖不了罪人的手脚。

观影到此时,身体上出现了一种后背很暖但心里像抽筋一样的躯体反应。既为这位善良的罪人揪心,也为人心的弱小而悲伤。

因为弱小,矮小的神父不愿意放弃他的靴子和毯子;因为弱小,高大的神父不敢承认自己对于圣人发自内心的嫉妒。善良的人都渴望能帮助别人,但却很少帮助自己,他们往往会用自己和别人的罪恶来自我惩罚。靴子、毯子、嫉妒都是善良的人为自己建设的现实的地狱。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脆弱,妄图代“父”行善,妄图抓住求助者的双手。这种源自嫉妒而行的善,是伪善,是一种恶行。

它压制了求助者自己内心的善,它用施善者的善来代替受惠者的善,从而让自己代替了父。但这阻止了每个个体内心善的泉涌。“父”的伟大,在于它是一个永远的第三方,它不属于任何人,也不会对任何人有特殊的仁慈。父的善是平等的,广而布施的。这显然不是一个具体的神父能够取代的。人永远会有嫉妒、自私、愤怒,这是原罪。

电影中的神父,为了赎杀人的罪而去帮助别人,却得到了圣人的称号。此时的称号既是世人对善的一种称颂,也是世人对恶的一种唾弃。神父显然是沐猴而冠了。于是他愈是救人,内心的罪与恶就愈是滋长,罪疚感也愈演愈烈。它们透过锅炉的管道、门窗的缝隙,如烟似雾一般围绕着他,让他不得真正的救赎与解脱。

观影时,内心的纠结随着神父的助人越来越深重,直至冰冷再次回到了身体当中。但幸好这是电影。在影片的最后部分,随着“被杀者”的一句原谅,观影者内心的冰凉得以散去。神父得以允许自己平躺入棺。但其实圣人进入天国的资格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他自己的努力换来的。当内心的真实的善不再被罪疚感遮蔽,负罪之人才能真正得到救赎。所以,我更愿意相信,电影最后的死亡是一种象征手法——它象征了一个罪人的死亡。

现实当中,往往愈是善良的人,愈是容易出现心理疾病。因为往往只有善良的人,才会执着于为自己的罪忏悔。而恶的人从不会因为自己的恶而认错,就像人们不会因为自己喜欢吃盐而认错一样。所以,让善良者内心得以平静的良方,并不是赎罪,而是承认自己的罪。只有扇去锅炉外面的烟雾,直视那刺目的烟火,内心真实的善才能涌出。

一个拥有完整人格的人,是有能力统合自己内心的罪恶与善良的。在《圣经·创世纪》中,该隐杀死了亚伯。全知全能的上帝肯定知道即将发生的罪恶,却并未阻止。这种为了公平、公正,未阻止恶的产生的行为,是否本身也是一种罪呢?



孤独之岛Остров(2006)

又名:圣人岛 / The Island

上映日期:2006-11-23片长:112分钟

主演:Pyotr Mamonov/Viktor Sukhorukov/Dmitriy Dyuzhev

导演:Pavel Lungin编剧:Dmitri Sobol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