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政治化:面对和前三十年相同的事实困境,在这部影片中,由于要完成“拨乱反正”的政治任务,因而绝对不能再延用前三十年的政治资源和那一套“反修”的阶级叙事,必须创造出一套新的叙事来应对中国社会中特权阶级的产生导致的种种倾轧和不公平问题。所以我们看到,八十年代的影片转向了寻求个人道德、(抽象的、无条件的)爱国主义,以完成对权力交接初期的叙事真空填补的任务,以及掩盖特权阶级的产生及其在政治中的修正复兴。(也可以看到,八十年代的影片已经不想处理这类问题了,不把特权阶级看成是什么违背人民感情、威胁国家统治基础的大事了。特权者有点特权怎么了,他们能自己教育好自己。出身决定一切,贫民换贵子不应该吗?)简单来说就是,前三十年始终要通过政治意识形态来完成统一和集体认同,文革的失败意味着,改开后只能通过抽象的道德和复活民族主义进行统治和建构认同。这部影片中的一整套叙事体系几乎是中特的意识形态范本,现今新拍的战争片和历史片,无论在拍摄手法还是思想高度上,都远达不到此片的完成度。

父权结构:

①三喜和荆开来的老婆。影片对这两个军人妻子的刻画是典型的男性凝视和男性幻想,而且非常明显能看出来,编剧对女性形象缺乏想象,要么是美丽贤淑,要么是娇憨能干。在看到这两个女人是多么好、多么满足军人的一切家庭需求的时候,笔者就知道这两个军人一定会死。这并不是因为“立flag”,而是笔者意识到,影片在用这两个迥异的好女人为她们各自的丈夫标价。三喜作为主角,自然要给他配上最最好的老婆,美丽、温柔、贤淑、害羞、孝顺,而荆开来作为配角,他的老婆就差一点,没那么漂亮,脾气也没那么好,但是能干好生养。刻画他们的好老婆和他们美好的家庭生活,其作用就是展示这两个好军人在外为国捐躯是付出了这般代价,也就是说辜负了这等佳人、这等良辰美景——一个完美的礼物若是失去了被赠予被收留的对象,大概会伤心欲绝、流离失所吧。

②赵蒙生的“贵妇人”母亲。在影片中,赵蒙生是没有父亲的,或者说赵蒙生的父亲是隐形的,于是,整个故事中滥用职权、污染党的纯洁性的“重任”就落到了赵蒙生的母亲头上。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拒绝了“贵妇人”的无理取闹、让自己的小儿子上战场的军长雷震。可以看到,影片非常仔细,在叙述一个能自我教育自我保持人民性和纯洁性的政党组织结构时,一定要以一个具有权威而仁厚的、理性的、正义的父亲角色来象征,若一定要找一个恶人的话,那也应该是一个不明事理的女人,而且女人似乎天生就等于不明事理。正如影片里赵蒙生对他母亲的劝告一样,“妈,你已经离开军队太久了”,女人就算是曾经立过军功,但似乎就是天然(在编剧眼中)会耽于特权享受,自私自利,不顾大局,不懂大义,在大是大非面前无法保持冷静理性。在这里,生育孩子、回归家庭,甚至母性都成了原罪,也让人不禁自己脑补:女人自甘堕落,连带着把孩子也教养成了贪生怕死、软弱无能的德行,一定是由于父亲的缺失吧!因此,这部影片完全没有反思父权结构对女性职能的排挤,而是单纯地把锅甩到女人的头上——纯洁如处女的党确实也是会犯错的,但那不是因为党的问题,不是出现了特权的问题,而是因为党里有女人。



高山下的花环(1984)

又名:卫国军魂(港) / Wreaths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上映日期:1985-11-07(中国香港)片长:140分钟

主演:唐国强 Guoqiang Tang/吕晓禾 Xiaohe Lü/何伟 Wei He/王玉梅 Yumei Wang/倪大红 Dahong Ni/盖克 Ke Ge/斯琴高娃 Gaowa Siqin/胡宗琪 Zongqi Hu

导演:谢晋 Jin Xie编剧:李存葆/李凖 Zhun Li

高山下的花环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