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可以完完全全用商品两个字来阐释,当然“商品”这两个并没有贬义,但是商品的质量和商品本身并不是一回事。可以这么说,好莱坞有一套统一连贯,观众乐于接受的美学和风格的规则,在这个规则背后是一个用以维持和支撑它们的工业体系,其中包括制片厂制度,明星制度以及围绕这些制度的电影文化的本身。很多人看电影的时候都会思考,电影的本质,其实答案很简单,电影就是技术。但是通过技术呈现出来的内容以及附加值可以说见仁见智。“摄影术与电影采取了一种全新的现代时间观,并且使之制度化。时间不仅能够被抓拍,而且能够被重新展示。而在某种意义上,它成为一种商品。在过去,时间是被“度过”的,随后,那段时间的经历就永久消失了。但是由于使用摄影术,留声机以及电影,时间被对象化了。它能够在市场上以照片、唱片及电影的形式销售,能够无数次被重新体验。”经典的好莱坞总是拥有同一种风格,当然这种风格指的仅仅是技术,这种风格总的来说是无形的,因为观众的目的仅仅是观看,至于如何呈现,也就是说商品的生产过程观众难以察觉。它的隐蔽性,很大程度是美国电影熟练技巧的产物,犹如一部讲故事的机器。

《单刀直入》就是很典型的模式化电影,但是它并不是一个成功的商品。成功的商品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价值,而电影作为商品能够得到肯定,那么也是源于电影内容的价值。电影最直观的呈现是影像,观众看见的也是影像,那么,对于观众而言,电影的价值便是影像。电影叙事是按照一种有序的模式进行,一开始会介绍事情的原始状态,随后而来的就是突发事件,打破这种平衡之后,故事才算是正式开始,通过一系列的矛盾冲突,解决,最后再重新建立以后建立一种平衡,那么故事基本可以结束了。《单刀直入》也是遵循这个叙事模式,但是整体看来,节奏并不流畅,并没有达到所谓的“过犹不及”的地步。我所谓的不流畅仅仅是针对于内容而言,当然这个不流畅也可以有很多种解读,首先是故事比较拖沓,对于角色行为的解释过于累赘,很多行为其实没有解释的必要,不管是顺应剧情还是为了突出主角,行为的原因如果阐释的过于清楚,那么观众看起来就会觉得乏味。其次,故事缺乏新意,从构建的框架来看,这部电影的整体格局并不下,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却逐渐成了一个男人为了爱情而进行复仇的故事,在这样的大题材之下,个人情感突出的过于明显,喧宾夺主之感十分明显,烂俗是必然的。

范.迪塞尔在本片中的演绎并不出彩,和《速度与激情》相比,在后者中,或许是因为题材的缘故,《速度与激情》可以说是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单就电影的艺术性来说,《速度与激情》并不具备太多艺术元素,但是它无疑是是成功的商品,因为这部电影中使用的技术说服了观众。就范.迪塞尔的电影来说,我最喜欢的一部是《判我有罪》。《判我有罪》从故事的构成来看,题材来源美国司法历史上最长的一次黑帮刑事审判,这种题材对西德尼·吕美特而言可以说是驾轻就熟。在范.迪塞尔的所有电影中,个人认为这是他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

成功的好莱坞电影可以说是因为制度,而失败的好莱坞电影也可以说是因为制度。和其他商品一样,电影工业也是依靠着精细以及高度资本运转的制作体系,高精密机器,以及在集中指挥下工作的成百上千的技术人员。如果电影仅仅是为了需要满足眼球的高潮,那么,对于影像来说自然是不公平的。所有的导演都在努力让自己的电影富有意义,然而并不是每部电影的意义都是其存在的价值。换言者,电影存在的价值首先是票房,其次是艺术性。但是,成功的电影往往两者兼得。《单刀直入》仅仅是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并不引人入胜的故事,仅此而已。

单刀直入A Man Apart(2003)

又名:火遮眼

上映日期:2004-11-17(中国大陆) / 2003-04-04(美国)片长:109分钟

主演:范·迪塞尔 / 拉伦兹·泰特 / 蒂莫西·奥利芬特 / 格诺·席尔瓦 / 杰奎琳·奥拉德丝 / 胡安·费尔南德斯 / 杰夫·科伯 / 马尔科·罗德里格斯 / 埃米里奥·瑞弗拉 / 乔治·沙佩尔森 / Malieek Straughter / Jim Boeke / 

导演:F·加里·格雷 / 编剧:克里斯蒂安·古德加斯特 Christian Gudegast/保罗·舒尔灵 Paul Scheu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