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无聊的青年在街头看到了噪音显示器,于是开嗓大喊,比赛谁的噪音大.结果他们还没比出输赢,红袖箍管理员就来大声训斥他们,他们一看噪音器:管理员的嗓门竟比他们四个加起来还要大!!于是,四个青年撒腿仓皇而逃-------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电影<绑架卡拉扬>电影的开头,一个出人意料的开头,注定了这个电影出人意料的风格:喜剧,却正视青春的困惑,嬉闹,却呈现年轻的烦恼.我当时没有记住电影的导演,,唯一记得的演员是当年很有名的超级龙套姚二嘎.他是一个发了家的个体户,因为酷爱电影而宁肯贴钱跑龙套,后来因为吸毒死亡。
记住这部电影,是因为他对青春心灵的逼近--------后来,四个青年发现了当时很火的卡拉扬音带,因为不服别人鄙夷的目光,发誓要听卡拉扬,后来卡拉扬终于来中国演出,为了能到现场看,他们甚至想出了绑架卡拉扬的计划,但计划没实行,他们却得到了票,进了现场,只是,他们没有得到卡拉杨的签名,却因为瞌睡鼾声太大被撵出了剧场.于是,几个青年再次走在了深夜的街头.
故事很简单,但是中间穿插着许多令人忍俊不止的笑料,又有很多当时年轻人问题的展示.现在有多少人还知道卡拉扬吗?在那个年代,那是一个象征,文化的象征,流行的象征,国外精华的象征.在一个思想刚刚松动的年代,它是一种路标,标志着一种境界,一种人生方向.只是,当它高高悬在人们头顶的时候,那些像姚二嘎一样的青年,又如何不在这种潮流中迷失方向而找到自己的道路呢?这就是电影要问的问题,当然还夹杂着他们对社会的不解.对爱情的不懂.对价值观的疑惑,这些都是那个年代的特征,电影抓住了,也许正是抓的太准了,它自己反而迷失了.有谁还记得这部影片吗?
它没有红,因为它自己也没有解决好自己提出的问题,用"绑架"做名字,本身就是一种冒险:因为那个时代刚刚流行动作片,那些望着这个词以为是动作片的观众会失望地看到这是一个他们不太能看得下去的电影,而那个时代《红高粱》《孩子王》等艺术电影也刚刚大行其道,那些报着艺术观的观众会因为"绑架"这个词而不会去观看这部电影,所以,也许一开始,它就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
而且,它的确是一个不很好懂的电影,它太知道卡拉扬的符号意义了,但是,却忘了,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对于大多数当时的年轻人来说,这些文化符号,如叔本华、弗罗依德、尼采等等,后来真的就是成为了一种符号,而没有人真正走入其中。所以,当电影想真正谈一下这些时,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往后撤一步。这一步,就是导演意识和当时观众欣赏水平的差异。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在当时那个年代,显得太洋气了一些,它有着许多让人发笑的噱头,但无一例外的带有西式痕迹和黑色幽默的色彩,这些,在那个年代是不被完全看好的。
我记住它,是因为恰好看到了它,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我的朋友,那夜,我曾为此想了很久。到现在,也没有忘记那个夜晚。
有谁还记得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