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3-05-08

feifeiRun • 爱:简单记录

1. 摄影机的位置,比我们所习惯的视平线位置要略低一些,这很怪。但也刚好使得远景中的一个人从头到脚完整的出现在画面里。现在很少看到这样完整优雅的镜头了。第一个镜头,非常长,完整,跟着入屋的警察实际上绕着屋子走了两圈,呈现整个屋子作为事件将要发生的场所。第一圈警察没有进入卧室(被密封),但开了窗。第二圈卧室门被打开,他掩鼻走了进去。这时消防员和他的对话是:“C'est vous qui ouvre la fenetre?”,警察回答,"Non"。但是注意,这时卧室的窗是开着的,谁开的,为什么窗会开着,影片没有回答。但观众可以回答。

有兴趣的话可以画画看这个房子的平面图,重现一下摄影机的运动轨迹。

2. 片头结束后第一个镜头。音乐会,长镜头,摄影机的位置,还是略低,而且视野很窄,透视很怪,舞台上看观众席也不是这样的。所以这是谁的视角?老夫妇泯然众人。这段用声音,落座前观众的喧哗,开场前的广播,零落的咳嗽声,鼓掌声,音符起,都有节奏上的需要。画面转场,交待学生和老夫妇的关系,音乐继续,画面继续转场,公交车上的低机位,陌生人的视角,事实上老夫妇仍然泯然众人,音乐继续,到老夫妇回家开门有对话为止。

非常节制地运用音乐。

3. 老夫妇回家,摄影机不动,但是贯穿三个空间,通过对话可以知道,这对老夫妇对外人戒心很重。老太太对有人破门而入行窃的担心。对照一开始家门被消防员洞开的情节,很讽刺。之后还有与大楼管理人员的对话,请护工的问题,以及不接不认识的人的电话的态度,分别暗示这对老夫妇日益孤绝的生活状态。

4. 早餐的场景,摄影机已经不再闹别扭了,恢复到正常的视平线。长镜头,正反打。水龙头开了未关所起到的作用,大家都看得出来,既有情节上的作用,也有情绪上的作用。

从音乐会开始,摄像机移动就显得很迟缓,画外音,好像总是忘记反过来拍说话的那个人。如音乐会上音乐家的镜头一个也没有。而只是固执地盯着观众。这段也是。

5. 15:04左右出现的一组空镜头,为什么要加在这里?和后面对应的一组油画空镜头明显有对应关系,如果拿掉,会怎样?当然无法拿掉。静静的黑暗的室内,和静静的死去的绘画风景。视觉语言优美得无以复加,当然作用远非如此。

6. 女儿出现,正反打。大部分时间都在说自己的事,最后问候了母亲的情况。被父亲婉拒。注意父女之间的座位关系,这个关系一直保留到结尾都未有变化。

7. 36分45秒左右,老先生回家,发现老太太倒在地下。意欲自杀未遂。窗开着(又一次开窗),在下雨。承接之前讨论了葬礼话题的段落。

8. 学生来访,又是一个摄像机不肯离场的设计。老先生起身去推太太,摄像机固执地盯视着学生,他甚至非常不安地在沙发里转了转身体,紧张而别扭。说明什么?我的解读是,这个摄像机是有意识的,非客观观察者,这说明什么?(宗教意识有关。)

9. 老先生的噩梦。影片中惟一一次走出公寓,当然你可以说未关的水龙头对应着漏出的满地水。但是水代表什么?行于水上代表什么?最后扼住老先生嘴的手是谁的手?这不重要,但那是一只老人的手无疑。到处是门的死胡同楼道意味着什么?表现潜意识的梦境在电影里已经被用得很多了,但导演是清醒的,观众也是清醒的。

10. 老太太病况急剧恶化,在她意识清醒想要自我了断的时候未能如愿。失去行动能力后的第一个镜头,是和女儿在一起。于佩尔的丈夫,只露面一次,但有三次描写。第一次女儿描述,第二次母亲描述,第三次露面寥寥数语,但角色塑造已然完成。女儿最后转过来对父亲说:“Et de quoi?” 意即除了母亲的正在病逝和父亲亦无话可说,两代人之间的鸿沟,有时候比生死的鸿沟都巨大。

11. 老先生的努力,表现在随着老太太每一次病情的恶化,都一再地作着徒然的努力和坚持,甚至在她失语面瘫之后的歌唱也是。老太太最后在意识清醒的时刻表现出的不配合和想死去的意志,使得他万分恼怒地打了她一耳光。没有不分日夜亲身照顾过瘫痪病人的人,恐怕很难理解这样的行为。没有什么好多指责的,在这样的极端情况下,什么都合理。

12. 女儿来访,说:“Tu peux pas continuer comme ca, papa”,老先生抛出两句话异常锋利:“Tu veux prender Mama chez toi? ”。这片的对话总是这样,像刀锋,瓷器店里的大象,只能眼睁睁撞碎一屋子东西。不能这样下去要怎样呢?把瘫痪的母亲接到女儿那里去照顾吗?送到养老院去吗?当然是毫无结果,大家都有等死的觉悟,可过程还是难以忍受。

13. 老先生在刮胡子,为什么是刮胡子?活着的人就得修剪胡子。老太太在呼痛,为什么是痛,单一音节的“Mal, Mal, Mal”,纯受罪,连基督这时候都受不了,哀哀哭号主已离弃了他。老先生一如既往过去温柔地安慰,然后拿起枕头闷死了她。意料之中,又意料之外。老先生讲了最后一个故事,和前面我还有很多故事要讲给你听对应。温柔极了,爱极了,在这样的爱里面,讨论伦理有什么意义,太荒谬。

14. 买花,写信,封房间,做得好像一切都深思熟虑过千百遍。

15. 扑鸽子,很重要。鸽子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只是挥挥手将其赶走。这一次及其有耐心,慢慢扑抓。又是长镜头,及其缓慢凝长,最后艰难的起身让人猛想起,他也已经是垂垂老人。鸽子代表什么?宗教比喻,和水代表什么一样。想一想。老人抓住鸽子,抚摸着,但又放了他。说是圣灵也好,生命本身也好,本不属于你的,抓住,然后放掉,让生命走掉。

16. 最后幻听,太太恍然回来。梦境,现实,回忆,想象,全部用统一的手法,风格凝练,根本不用拙劣的特技,转场都只用切。这片一点也不极简,倒是深思熟虑得不能多加一点东西罢了。欧洲导演修养好,哈内克拍得真优雅。

17:小空间的场面调度很难。最后是女儿回家,对比开始的警察的走位,有非常大的不同。为什么?女儿最后落座并非她常在的位置,而是父亲的沙发上。时间在流逝。

18.再说一遍, 这不是伦理片,也毫无意识形态的污染,带出一些基本的社会规范的变更以及伦理状况的讨论也都很节制。所以不要再去讨论杀人不杀人的问题了,这根本不重要。

人那,总以为用文明(音乐),艺术(绘画),物质(公寓),后代(女儿)和爱(伴侣)就能抵抗生命本身的来来去去,结果总是失败的,必然是失败的。因为你根本就不拥有生命,甚至有时候生命主动闯到你面前你都像瞎子一样视而不见(第一次赶走了鸽子),固执地抓住一些“还活着”的幻影不放。(老太太失禁以后恶化的非常快。)一直到真正解脱了这个执念以后,才恍然大悟要捉住它,而捕捉的过程又那么漫长,笨拙,让人伤心。每个人都是这样,像个白痴一般度过了一生。而最终你总得放掉它,爱和死亡抗衡,才能放掉生命。

http://t.cn/zYIrwFh

爱Amour(2012)

又名:爱‧慕(台) / 他们俩 / These Two / Love

上映日期:2012-05-20(戛纳电影节) / 2012-10-24(法国)片长:127分钟

主演:简-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 Jean-Louis Trintignant/埃玛妞·丽娃 Emmanuelle Riva/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威廉姆·西梅尔 William Shimell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Michael Haneke编剧:迈克尔·哈内克 Michael Haneke

爱相关影评

涅瓦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