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在清晨载着家人的车上开始,在夜晚载着家人的车上结束。车是以斯拉的家,游荡的,简陋的家,只是车里的缓慢的镜头,悠远的以色列民歌,让这一切又充满了温情和宁静。
艾亚力是个迷茫的少年,风情、强势的母亲,隐忍、深情的父亲。他是国家的新一代,在退伍老兵父亲的眼中,儿子是以色列的未来,承担着国家的责任。而艾亚力从始至终都是个低着头、背着书包的大孩子,他是无助的,无力的,因为没有对国家的认同感,他逃兵役,逃了兵役,他同样不知道个人的未来路在何方。而他的父亲以斯拉,作为老一辈的建设者,国家意识和责任意识非常深刻的公民,却在最后关头,阻止了儿子参军,让父亲对儿子的爱,溺爱,淹没了他本坚信的“尽责于国家”的使命,把一个漂泊的小家的未来放在了首位。影片至此,就已不再只是艾亚力和他这一代新人的迷茫,而成了两代人的迷失。
美丽的盖比和老男人之间的情事,神秘而激情,这一对鸳鸯与玛丽(艾亚力的母亲)和其小情人伊兰间有着微妙又戏剧的联系。玛丽与盖比算是志趣相投的忘年交,而老男人正是从伊兰手中神秘兮兮地租下了一间幽会公寓。这四人在混乱的关系网中,沉溺在单纯的热烈的欲望中,显得冰冷。因为这样的欢愉是以破坏为前提的,它不苟合于正常的规则与秩序,甚至打破这些规则秩序,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以色列人的生活现状,导演让观众看到这些人炽热的身体和冰冷的心,也看到他们在这样一种畸形体验中渴望解脱却难以自拔的困境。最终,美丽的盖比决定离开,假发脱去,她妖冶神秘的气息在如水长发下,也化为了寻常女子的温情。暴露真实,对习惯了虚假的人来说,无疑是痛苦的。只是在一夜暴雨时,在新的洗涤与清理中,盖比找回了真实,也归回了平和轨迹;就像玛丽,在与前夫以斯拉共同寻找儿子的日子里,也在以斯拉深沉的对家庭的关怀中,回到了内心最初的情感,重获爱的能力。
影片由一群特点各异的人组成,这些住在、或者服务在一个公寓区的阿拉伯人、以色列人或者中国人。这几个中国工人,和一个中国小保姆,带着80年代的港台流行音乐,不时地在影片中出现,像是见证者。见证着这样的以色列,在邓丽君的歌声中,思念着心中的祖国。就像导演阿莫斯借父亲的口说:“艾亚力,有一天你会明白的,我没法解释,但是有一天你会出国,即使你过得很开心,你也会感觉不同的,你会想念这种语言,这些街道,这种气味,这所有的一切。这是我们的国家。”我想这是导演辗转美国法国等之后,对“国家”的思考与情怀。
阿莫斯的镜头总是隐藏在窗后、车厢后、门后……,静谧地注视着眼前的人事,同样不动声色、又迅捷地辗转到街边小店、对峙的双方……是一个偷窥者,也将我们拦在胶着的故事之外,让我们持有距离地看这样一圈种族复杂、关系复杂、情感复杂的人,时而温暖、时而残忍。一切结束在暗夜里一家团聚的感动中,依然在这缓慢漂流的车中,眼前是星星点点的五彩光,耳边是深沉扬长的以色列歌谣,这是阿莫斯对国家的期望。

阿丽拉עלילה(2003)

又名:小地盘 / 邻里传说 / Alila

上映日期:2003-09-07片长:122分钟

主演:雅艾尔·阿贝卡西斯 Yaël Abecassis/汉娜·拉斯洛 Hana Laszlo/Uri Klauzner

导演:阿莫斯·吉泰 Amos Gitai编剧:Marie-Jose Sanselme/Yehoshua Kenaz